把
高温差热分析仪比作一台“热舞台剧”,样品是主角,参比物就是从不抢镜却至关重要的“背景演员”。它通常是一小撮α-氧化铝粉、刚玉砂或铂珠,化学性质稳、相变少,在实验温区里几乎不吸热也不放热。为何非它不可?答案藏在“差热”二字里。
DTA的测量原理是把样品和参比各插一支热电偶,记录两者的温差ΔT。若参比自身发生吸放热,仪器会把它当成“背景噪音”写进曲线,真正的样品信号就被叠加、扭曲。用热惰性物质,可确保ΔT只反映样品内部的相变、分解或反应热,实现“零基准”。
高温炉膛靠辐射和对流加热,如果参比与样品的热容、导热率相差太远,两端升温速度会“脱节”,出现虚假温差。氧化铝的热容-温度曲线与多数无机样品接近,可让两条温升轨迹几乎重合,仪器只需放大微小ΔT,就能分辨出0.1℃级别的相变台阶。
在1500℃以上,熔融金属盐或炉渣容易挥发、腐蚀热电偶。参比坩埚里装的是高纯刚玉,既不挥发也不与铂铑丝反应,等于给传感器穿了“防护服”,延长寿命,降低漂移。
α-氧化铝几块钱一克,热处理一次可反复使用;铂珠虽贵,却终身不变性。统一使用这些“标准替身”,不同实验室、不同炉子做出的DTA曲线才能横向比较,数据才能写进手册、成为共享的“热分析ID”。
偶尔样品量太少,坩埚底盖不住,这时添一层刚玉粉可填充空隙,改善热接触,还能防止熔体溢出炉丝。看似跑龙套,实则救场王。
热惰性参比物就像一把“热学标尺”,自身不动,才能量出样品的“动静”。下次看到一条漂亮的DTA峰,别忘了峰谷背后,那撮安静的白粉或闪亮的铂珠,正默默扮演着无可替换的“零度英雄”。